关于青少年影视创作及AI运用,听听作家、编剧瑞娴怎么说
(第五届“美丽
人人文学网:在6月14日举行的“美丽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在致辞中表示,短视频已成为少年儿童认知世界、表达自我的 “第二语言”。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影视是视听的艺术、思想的载体,更是育人的沃土。
江苏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康莉希望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双美”短视频征集活动,浸润心灵、涵养品格。
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郑虎提出,现阶段在少年儿童影视教育工作中,可从三方面努力:定时观影“有菜单”、课程设置“有保障”、素质培养“有落实”。
嘉宾们还以“青少年影视创作”为主题,展开了圆桌对话,分别探讨了“影视课程如何塑造双美少年?”和“AI辅助青少年影视创作的技术应用及美育影响”两个议题。
中国儿童电影学会理事孟中认为,影视教育能够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杨爱君表示,要精心打造影视资源库、创编好教材。
作家、编剧瑞娴认为,短视频的拍摄、制作,看似展现的是外部世界,但其实也是拍摄者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镜头既是拍摄者的眼睛,也是拍摄者的思想和心灵。当孩子用镜头捕捉“美”时,选择怎样的拍摄对象、拍摄角度、表达什么主题,本身就是价值观的塑造。短视频虽然短,但它是一种影视化的实践和锻炼方式,是一种综合素养的锤炼。
关于AI,瑞娴认为技术无好坏,重要的是如何利用。AI不该是青少年的敌人,而应该是他们走向未来的伙伴。AI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普及不可避免,青少年更要学会利用它。
当然,瑞娴也谈到:AI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在指导青少年运用时,应该注意一些事项和便捷陷阱——
如:影视创作应注重内容表达和原创性,而非用AI技术炫技。AI是工具,而非目的;是人在***控AI,而不是AI在***控人。AI可以赋能美育,但它不能代人类思考。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而非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更不应该成为技术崇拜。在影视创作中,鼓励青少年利用AI技术辅助创作,但不能用它替代创作,并且创意必须来源生活。
另外,瑞娴还提醒:随着AI的应用,还要分辨虚与实的界限,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版权与伦理问题。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致辞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