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的一本赵孟頫《赤壁赋》。正好小编图库里有这幅作品,乃是碑帖,今天就来分享出来。赵孟頫一生多次书写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今天这幅作品,不知道是不是刻石的原因,和前面小编分享的赵孟頫赤壁赋作品,风格有点差异。
大家都知道,赵孟頫书法成就巨大,书法风格独特,楷书更是独树一帜。他的楷书,笔画圆润清秀,灵动而流畅,韵味悠长;同时,在圆润中,也蕴含着刚劲的笔力,可谓“外柔内刚”,笔力雄强。而且,他的字结构严谨,重心平稳,比例协调,疏密得当,给人一种和谐、端庄的美感。另外,他在书写楷书时,还会巧妙地融入行书的笔法,让字体多了一份灵动和流畅,少了一些楷书常见的刻板。就比如他的代表作《胆巴碑》,点画形态丰富多样,转折处自然流畅,提按变化清晰可见,尽显笔力的稳健与含蓄,完美地展现了他楷书的独特魅力,也难怪他能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赤壁赋》是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全文情感跌宕起伏,结合了诗、赋、文三种体裁的特征,达到了情、景、理三者的统一,是苏轼思想与文学才华的结晶,体现了他佛道儒兼收并蓄的思想,表达了他孤独失意,却又乐观旷达的感情。一起回顾一下这篇苏轼的名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如此良辰美景,苏轼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与友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感觉,让他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可客人吹起的洞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又将苏轼拉回了现实的无奈中。客人感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曹公孟德,当年是何等的英雄,可如今又安在哉?而自己与苏轼在这江渚之上,渔樵为生,渺小得如同沧海一粟,不禁哀叹人生的短暂。苏轼却以水与月为喻,宽慰客人,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都在瞬息万变;但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呢?最后,两人在这豁达的心境中,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关于这幅作品,小编认为,可能不是赵孟頫所书,不过,字不错,可以欣赏借鉴。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