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与当代书画艺术的扛鼎之人卢禹舜的忘年交中交融,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探索宇宙本质——杨振宁用数学方程揭示自然规律,卢禹舜以水墨构建心灵与宇宙的对话。这段跨越学科的情谊,映照出东方智慧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至高境界。科学与艺术,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追求理性和客观,一个追求感性和主观。然而,当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时,却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还能为我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5年10月18日,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安然辞世。哀思之际,我们追忆他与画家卢禹舜之间那段跨越学科壁垒的深厚情谊——一段基于对宇宙本质的共同探索、对文明精神的共同守望的忘年之交。科学与艺术在他们的交往中交融,映照出东方智慧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至高境界。
——编者按

1991年卢禹舜与杨振宁先生在香港合影
初识香江:画作结缘与文集的馈赠
1988年,杨振宁先生于香港“大陆画坛精英作品展”中初见我的画作。画面中超越现实的空间构图与符号化的水墨语言,打破了传统山水的视觉逻辑,形成一种“非客观的宇宙图式”。杨先生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科学隐喻——画作中隐含的“对称性破缺”与他在物理学中揭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形成了奇妙的呼应。他当即收藏作品,并托人转达对艺术家的赞赏:“无缘相见,甚为遗憾”。
三年后,我在香港举办个展,杨振宁亲临开幕式,二人同游数日,从量子力学谈到水墨意境。此次会面中,杨振宁将个人文集《读书教学四十年》赠予我。这本书记录了杨先生从合肥童年到西南联大、从芝加哥大学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治学心得,尤其是“轮流教学法”中多位大师的启发,以及“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书中“对科学之美与妙的感悟”,让我看到一位科学家对宇宙规律的敬畏,这种敬畏与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追寻殊途同归。杨振宁先生一生践行“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1971年,杨振宁作为首批访华的华裔科学家,毅然为中美学术交流架桥,并曾动情坦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这种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自信,与我和新时代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东方美学的探索内在相通。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PC证B2-20192229号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