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人人书画网  中国书画春晚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8808086
    广告

    张成银:浅谈正確臨帖化古出新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摘要] 浅谈正確臨帖化古出新张成银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就必須學習前人優秀的書法作品,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通過臨帖,可以體會前人的書寫法則,漢字筆劃,學習他們的運筆方法、結構規律,從中可以體會到中華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優良傳統

    浅谈正確臨帖化古出新


    张成银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就必須學習前人優秀的書法作品,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通過臨帖,可以體會前人的書寫法則,漢字筆劃,學習他們的運筆方法、結構規律,從中可以體會到中華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優良傳統。臨帖的成敗與否,也直接影響學習書法的興趣和自信。學會正確的臨帖方法,對提高書法水準會有很大的提高。如何正確臨帖共分四講。


    一、臨帖的目的及臨帖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臨帖的目的開始臨帖是要有臨像的要求,因為初學用筆,初步模擬結構都需要通過與原帖的吻合程度來檢測用筆是否得法,有無把握住結構的規律和特點。但這時要求的“像”是用來檢測筆法掌握程度的尺規,而不是以“像”來作為臨寫的終極目標!臨帖時要向像的方向臨,但目的不是像,目的是要正確地掌握方法,像只是一個參照而已。如果用筆、結體的方法掌握了,沒有那麼逼肖也沒有什麼。檢驗用筆不一定逼肖,可能筆劃精、細、長短不那麼准,但是突出部分、收縮部分的形應該是相近的,結構上用重疊透光去量可能會有差異,但特點都寫出來了,交接都很合理就是掌握標準的程度。細想一下,怎麼可能臨得一樣,又怎麼能逼肖?還別說人與人的不同,就是比起技術來說,寫熟後自運發揮的技術,臨時怎麼達到。意念和筆的瞬間變化。不同的心態,紙、筆、墨的不同,環境的不同都會有不同的效果。初臨的目的就是初步掌握用筆,並形成自主的用筆習慣,這種習慣就是一走筆就出來該出來的筆劃,而不是按筆劃的模樣去走筆!其次就是初步理解字形和結構,進而在連接的運筆中運用筆意和筆勢去形成這些字形和結構,而不是背好結構的框架而用筆去填充!


    (二)、臨帖中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


    1、筆劃寫不到位,塗描結合。臨帖是為了寫字像帖,合乎規範。但一開始臨帖時,常常筆劃寫不到位而後又加以描補,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靠塗描將筆劃寫到位的壞習慣。 


     2、動手不動腦,似臨实抄。在臨帖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拿出字帖,一眼帶過,提筆就寫。看似不錯,實則不然,他根本沒有看清字帖中範字的點畫特徵,動手卻不動腦,這樣看似臨帖,實際上是在抄帖。3、看一筆寫一筆,光臨不背。開始臨帖時,由於對字帖中的字不熟悉,常常是看一筆寫一筆,寫出的字往往結構鬆散,筆劃孤立,缺乏筆劃間的呼應和氣韻的上下貫通。


    二、讀帖是高效临帖的重要方法 


        林散之說:要經常讀帖,反復揣摩,領會前人的規則法度、精神風貌。書以莊重為貴,忌輕浮油滑;以大方為貴,忌俗氣板刻;以自然為貴;忌故作姿態;以生辣為貴,忌甜熟柔媚“讀帖”或者叫看帖,實際上就是研究、分析帖。這是學習書法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方法。不是像讀書那樣看帖上所寫的文字的內容,而是分析這本字帖的風格特徵。分析一下筆劃的起筆、收筆、藏鋒、露鋒、方圓及轉折等運筆特點,結體的鬆緊、收放以及正側、疏密等組字特點,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章法特點。求得比臨帖時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記憶。學書的過來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一部帖的奧秘和魔力,經常是要經過臨、讀,再臨再讀,反復多次,才能一點一滴地領悟到。清人周星蓮說:“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據他說,蘇東坡學書“嘗將古人字帖,懸諸壁間,觀其舉止動靜,心摹手追,得其大意”。讀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見面僅記大致輪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腦海裏自然浮現。甚至每寫一個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現在紙上,寫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對初學者的幫助相當大。因此,我們在臨帖前要養成讀帖的良好習慣。


          讀帖要從四個步驟去讀:觀、讀、記、想。


    1、觀——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一般地說,初學者應該把“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可按臨寫的順序,先點畫後結構的對所要臨寫的字逐個“相面”,從組成字的基本“細胞”看起。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質感和輕重,然後再看每個點畫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著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不同的點畫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要進行比較、分析。字中的某一個點和某一畫的粗細,常常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將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麼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通過以下五觀可以達到察其精微:


         觀其字的各部分關係,看清疏密與停勻。就是仔細觀察每個字點畫之間的大與小、長與短、正與斜、粗與細、直與弧的關係與變化,分清那一筆是主筆,各點畫所處的位置,是如何銜接、呼應的。


        觀其字的整體,看清正側與大小比例。要從字的外部形態觀察各個部件(部首)之間的疏與密、高與低(像左右結構的字是左高右低、還是左低右高、還是左右平齊)、大與小,(是左大右小,還是左小右大、還是左右停勻。上下結構的字,是上大下小,還是上小下大)。穿插與其揖讓的變化,這些都需要仔細觀察部件之間的細微變化,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觀其筆墨神采,領悟字的精神氣勢。看清運筆的起與收,起筆是藏鋒還是露鋒;收筆是回鋒還是出鋒;看清行筆的快與慢、緩與疾、頓挫、輕重。看清筆畫之間是斷還是連。看清轉折處是方筆還是圓筆,看清墨色的濃與淡、干與濕、枯與燥、飛白是如何處理的。領悟字的內在精神氣勢。觀其章法佈局,認清各自的位置擺佈。要縱觀整個章法佈局,注意章法的疏密、寬窄、穿插、揖讓、正斜、大小的變化;


        觀察墨段的變化。所謂墨段就是蘸一次墨寫多個字或一行字,從濃到枯的過程。一幅作品是由多個墨段組成。同時要注意觀察小章法,所謂小章法,就是幾個字的組合或者是這一片幾個字的組合。這在行草書中應用較多。


        觀其落款鈐印,部位是否妥當。落款和鈐印是整幅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落款的高與低,與主題的遠與近,落款的大小與主體的比例,鈐印的位置、用印的大小對協調章法起到重要作用。


         由以上“五觀”可知,讀帖、臨帖,精思細研,是十分必要的。


    2、讀 ——高效讀帖方法讀帖時所要做的功課不少,想把帖子“讀”好有沒有秘訣?回答是:“絕對有。”


        一是拆字讀:就是把字拆開了讀,先看各筆劃的起、行、收,再看各筆劃之間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讓、和諧安排的。


        二是單字讀:即只看某一個字,主要看它的間架結構,形態神韻諸方面,並能通過對這個字的賞讀把握該帖的結字規律及整體風格。


        三是連字讀:就是把幾個字或幾行字連起來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


        四是相似字比教讀:把帖中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出來,比較實際用筆、結字等方面有何異同,特別是它們對相同筆劃是如何作不同處理的。  

      

        五是特殊字強讀:每一本帖中總有一些字在結體上獨具匠心。對此類字應當加強記憶,以便在創作時可以順手拈來,為己所用。


    3、記——一定要強記


        在精察的基礎上,要強記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讀帖的成果記在心裏。潘之綜在《書法離鉤》中有這樣的說法:“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充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一言蔽之:心中的東西積累得越多,用起來也就越方便。現代書法家黃綺先生在其所著《書中五要》中也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讀書還要求背誦,觀看碑帖,比作讀書,是要求把觀看與記憶結合起來,不能過眼即忘。”關於如何記憶,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應該強調的是這種記憶不是死記,而是理解基礎上的一種意識的儲存,消化式的吸收。4、想——讀到深處自然“聯想”聯想是讀帖的重要環節。通過讀帖,可波及與書寫有直接關係的一些其他問題。比如,可以聯想到書寫者所使用的工具,筆是硬毫還是軟毫的,紙是生得還是熟的,是大筆寫小字還是小筆寫大字等等,這對臨帖有直接影響。其次可以聯想作者在書寫過程中的外界條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等貴族攜子邀朋,在春遊活動中飲酒作詩,王羲之乘酒興所為,抒發了內心的情感,從唐人臨習的作品看,文意書法相映成趣,興之所至神采飛揚,充滿了超脫、瀟灑、盡興的意境。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則是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為叛軍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況下,悲痛至極而為亡侄顏季明寫的悼詞。觀其書法作品,仿佛聽到了作者悲憤、深情的傾訴。從而對作品中反映出來的雄渾遒勁、豪邁激盈的悲壯之氣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則可以通過讀帖,聯想作者用筆用墨的書寫過程。薑夔在《續書譜》中說:“餘嘗曆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時,讀者可在頭腦中還原成墨蹟的形象,然後再聯想到如果要讓我去寫,我將如何去寫、如何用墨、如何換鋒、如何提按。通過這種聯想,在臨帖心裏就有數得多了。


    三、臨帖的幾種方法


    (一)摹帖  摹是用筆在帖上蒙上薄紙,單勾下帖中字的邊緣,再用筆填上墨,現代的條件完全可以把鉤下來的勾本多複印幾份,再一筆是一筆地填墨中學慣用筆和完善用筆,摹的目的是感受古人用筆的微妙之處,哪里入的筆,哪里頓出的節,什麼樣的節,哪里在行筆中邊緣有什麼樣的起伏,加深印象。在這裏要強調的是,筆劃的邊緣並不是走過的筆毫的邊緣,而是墨的邊緣,而很多墨的邊緣是筆擠出去的而不是筆帶過的。所以不會擠,而用筆去刮填墨蹟的做法是機械地理解古人運筆的錯誤做法。擠是立體的結果,厚,刮是平面的結果,薄。在摹帖時每一筆都要一次寫完,哪里有出入可以再寫一下,絕不能描!調整每筆頓入的角度、提按的力度,最後令一筆下來順當完整地剛好蓋住原帖的筆劃,有了這個基本能力,就可以拿著原帖對臨了。


    (二)對臨 “對臨”是對照字帖逐筆臨寫。臨帖,是學書的主要途徑。臨帖路子正,方法對,可以穩定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書的過來人都有一種體會,如果走了彎路,再回頭改正,那是很困難的。初學者可選“米字格”或“九宮格”練。這樣比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對應的位置及筆劃的大小。但它僅僅是初學者的扶手,不能依賴,基本瞭解並掌握對臨方法後,應直接在方格內臨寫。對臨最好先易後難,先臨簡單易寫的字,或按部首歸類練習,然後再選臨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具有典型性的範字,由淺入深,最後再按字帖上的順序通臨。對臨要求勤看字帖,看一筆寫一筆,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找到正確的位置,但容易使筆劃間的筆意聯繫隔斷,因此最好將互為呼應的幾筆一次完成。隨著臨習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看帖的次數,最後看一字寫一字。對臨過程中,每個字臨三遍,臨第一遍後,要與原帖進行比較,找出與原帖不同的筆劃、結構,然後再寫第二遍,改正錯誤,寫好後再與原帖比較,你會發現原來的錯誤改正了,又會出現新的毛病,再寫第三遍就會靠近帖了。切不可一個字一下子寫一張,這樣會造成重複自己的錯誤,寫到最後沒有貼上的東西,全是你自己的了。如果連寫幾個仍不見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寫一遍後再寫。如果是临草书,可先单个字临,然後分組臨,可以二至三字或三字以上為一組,這是解決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關係。一本字帖從頭至尾臨一遍,稱“一通”。臨完一遍後可在末尾記上年月、姓名、帕名及第幾遍,古人稱其為“窗課”“功課”。保留功課可以檢驗自己進步的軌跡。通臨既是解決筆法、字法、結構,更重要的是解決墨法、章法問題。


    (三)背臨 背臨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筆下反映出來。背臨者要對此帖的技法熟練掌握,並能舉一反三,甚至連字帖上沒有的字也能寫出來,而且風格基本相近。這時可以換帖了。一般情況下,每天堅持臨帖 l - 2 小時,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過程。


    (四)意臨 意臨是臨帖的最高級階段,可謂“意臨”。即師其意,不囿於跡,即繪畫中的“物外得以,遺形取神”。意臨是結束形似階段後的新開始。描紅、摹帖、對臨、背臨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決“入帖”的技法問題,臨得與顏真卿、柳公權一樣,哪怕能以假亂真,還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體'.所以光“入帖”還不夠,還要“出帖”。“出帖”是要離開所臨字帖的形貌,要遺貌取神。出帖是意臨的結果。意臨著重從筆意、書意這些內涵意蘊、神韻來臨寫。臨出來的字,既有所臨碑帖的筆意和神韻,又有自己的氣質和個性蘊藉其中,初看不像,細讀則韻味無窮。臻此境界,可謂“得以忘筌”矣。意臨出來的字與原帖的字相比,在似與不似之間。臨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清人何紹基所臨張遷碑作品,最為典型。


    四、  臨創結合。臨帖是手段,創作是目的。因此,要用創作的要求對待臨帖,不但要專注於筆法、字法,也要在墨法和章法上加以研習,細心體會帖中的筆墨情調、節奏變化、謀篇佈局,運用到創作實踐。剛開始創作,可以採取“集古字”的方法。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一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雕”。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對待字帖裡沒有的字,可採取以下兩種方法改造,一是查書法字典與所臨的字帖字體相近的字體,用所臨字帖的筆法去書寫。二是偏旁部首嫁接法,這種方法要運用的巧妙,不留痕跡。這兩種方法在以後的創作中是經常要用到的,所以要認真對待,不斷地摸索和積累。在創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要再回到帖中繼續臨帖。“臨帖——創作——在臨帖——再創作”,循環往復,使之二者無縫銜接,有機結合。我們學習書法就要不斷地臨習古代法帖,不斷地汲取營養,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筆墨語言。臨帖是一個長期過程,它伴隨書家的一生。创作又是化古出新,融入个人审美追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临、创转化中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很多探索,书法世界允许个性多样化的存在,我们每个人的书法价值在于自身特色,但我们在临帖取法与创作上要注意符合中国书法审美的主流精神,坚持传统不走弯路。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