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然用了一二千年的笔墨,特别讲求笔墨也是当然的事了。我们平常看画为什么说这幅用笔好,那幅墨色差呢?怎叫用笔,我们可以用张彦远(唐人)的话解说。他说,“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也就是说虽有物意,用笔若差也不成画,用笔在画上也是很重要的了。郭若虚(宋)说顾恺之的用笔是“坚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是说他的用笔好处该快处快,该缓处缓,没有一笔不接气的,先定了意下笔便能传神了。顾恺之现存的《女史箴》及《班姬图》的衣褶线条便可明白郭说他的好处在哪里了。


△(宋摹本)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因为我们用一样毛笔写字作画,所以画法同书法很有相同的地方。唐时张彦远便说“工画者多善书”,又说吴道玄独传笔法给张旭(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张旭是草书大师,这样更可证明书画法相同了。赵孟頫大书家兼画家,他自题竹石诗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法还于八法通,若是有人能会此,方知书法(画)本来同。”
用墨比用笔也许难懂一些。可是用墨好的画,一看便令人觉得神趣盎然,烟云宕荡,如浮纸上,峰峦苍润,深浸纸背了。可是也有例外,李成一代大师,他的画却是惜墨如金(他的《寒林图》最有名),这是说用墨很省,王洽也是名传今古的人,却非泼墨不能成画。董其昌对此说得很好,他说,学画的人在六法三品上常想到惜墨泼墨两义,这就差不多了。

△ 李成《小寒林图》
中画讲究用笔用墨,由来已久,五代时荆浩有见于此,便说一句很明白的话,“使笔墨不可为笔墨所使”。宋时郭熙也鉴于时人太注重用笔,他特意点明说“画无笔迹”。什么是笔迹呢?有些画,我们一看便觉到纸面上的重重叠蠢的笔画以外,没有觉得有什么画意在,那是只有笔迹了。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PC证B2-20192229号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