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要报名学习:网上填写报名表 | 打印报名表      我要加入协会: 网上填写报名表 | 打印报名表
艺术评论
袁运甫:中国艺术要有中国气
潘天寿谈艺录:艺术的民族性
蔡京为什么得不到公正的待遇
论画十则
墨韵诗情画今生---施佰顺
“天人合一”观所对应的花鸟
《簪花仕女图》创作年代再考
汉字风格体系论
论西洋画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论唐楷法度的困与解
艺术批评
走出平庸——对当代青年书法
刘文西:范曾不能称为大画家
"丑"之为美——兼谈书法的
朱其: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
城头变幻大王旗
批评的热病
生命政治与图像记忆
中国当代艺术会“慢慢长大”
谁来关注市场之外
艺术批评的哲学主体
名家在线
欧阳中石:书法是素质教育
陈丹青:记吴冠中先生
龚产兴:情系漓江山和水
何家英工笔画艺术论
何家英:写生弥补想象力
靳尚谊:艺术新旧不重要 好
吴冠南谈大写意花鸟画教学
九十不老的黄永玉:无愁河的
名家讲坛
梅墨生: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
栗宪庭:中国艺术市场解决方
重新认识现代主义
在“理论”的注视下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教学 ->> 名家讲坛 ->>
梅墨生: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几点阐释
时间:2013/12/1 1:47:11   阅读11802次     【
分享到: 更多



    毫无疑问,我们正在面对着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世界,同时,也正面临着一个信息和文化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之所以敢不揣浅陋向各位来谈这样的一个题目,除了机缘之外,显然,是由于我的一点文化情结使然。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实践和抱有理论研究兴趣的人来说,我始终热爱着传统的艺术与文化。另外,对于包括中国油画在内的当代艺术也一直十分关注。因此,借此机会向画界朋友们报告自己的一些理解与不成熟的观点,深感荣幸,也感惭愧。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共同探讨有关的艺术问题。
    有一天,我读到了《中国科学与文明》作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的一句话,他写道:“如果真正要说具有历史价值的文明的话,那么,光荣应归于中国”(《四海之内》﹒P4﹒三联书店)光荣应归于中国,这是一个西方学者在长期研究之后所做出的一个理性判断。然而,在中国、在当代却有一种声音在回荡:光荣属于西方。七八十年前,胡适博士曾说:中国的事情百不如人意。此后有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历史推进,又经过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文化的传统真的已被肢解和割裂得面目全非了。在新时期以来,由于商品大潮和外来文化的迅猛冲击,作为文化资源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不能不说令人堪忧。若干年前,在一次学术性会议上,笔者听到一位年青学人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什么是“国学”?我认为根本就没有“国学”这个东西。
    我想,“国学”应该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它存在不存在,无须辩论。问题在于,我们的青年学人竟然有了这样的观念。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我很难过。难过于有数千年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传统的文化到了当代竟然受到自己的民族后人的无情的妄自菲薄!
    西方学者曾用“半个世界”来称赞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价值。有一种有普遍影响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而“现代化”就是“国际化”或“西化”。依此推断,传统文化是阻碍国际化的文化,要想与世界文化接轨就必须修正或彻底抛弃传统文化。此一思路有一个先提: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不错,西方世界在近代以来的确在物质与科技文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基于对神学文化统治的反省、批判而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的物质化与世俗化发展。但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作用下的物质文化与科技主义已然不断暴露出其自身的弊端与后遗症;而且,西方的现代化究竟是不是全球人类文明的唯一正确的模式?似乎也还存有争议和值得讨论。就文化传统而言,中国历史也产生过自身的人文主义传统,只是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人文主义发生得更早,在先秦时代,而且它更为“人本”,更重视研究人、人与人的关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不太重视研究自然。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较为极端地用实验室的科学精神去探究“人”与“自然”——“物”,较为倾向物质化;而中国的人文主义则较为重视“人”的“关系”,包括“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易•贲•彖辞》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应该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一个西方式的文艺复兴,尽管在很早时候中国就有人文主义的思想精神,但是它毕竟未能在后世发展成熟甚至成为一种思潮或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大概这与中华文化的崇尚“社会人格”这种“集体意识”有关。相较而言,较早产生的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更重视“人”的社会性——“文化”,而较晚产生的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则更重视“人”的自然性——“人性”,应该说这种鲜明的区别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历史文化学者庞朴曾指出:“五四以来,不少提倡新文化和反对新文化的人,都未能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西化区别开来;主张新文化的,所主张的往往是西化,因而成效甚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P22﹒中国和平出版社)事实上,“成效甚微”要看什么方面。比如就文化的重要因素如语言和文字而言,几十年来,文字的变化相对较小,而语言的变化已经很大。可是,文字也并非没有变化,上个世界初叶的汉字拼音化主张不就险些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华文化吗?且不去纠缠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不要去区别“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西化”?是不是这是一个文化传统的命脉所在?如果我们承认现代化就是西化,那么,有谁敢说或谓可以阻挡历史的进程进入“现代化”?而接下来的合理逻辑就是如何西化了。放眼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西学东渐”以至今日的“西风犹烈”,似乎正是上述认识的一个模糊的结果。简单地认同“现代化就是西化”如果是当下中国文化呈尴尬态势的一个症结所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思考和应对种种的文化纠葛与矛盾问题呢?
    美国学者黄仁宇曾经说:“以诗人和哲学家为代表的东方,与以逻辑学家和数学家为代表的西方,两者之间的争议可能没完没了。”(《黄河青山》﹒P238﹒三联书店出版)他还分析说:“双方的结构不一致,不能做水平的延伸。这样的差别一开始就将中国和现代西方世界分开,如果忽略此种根本上的差异,却问中国为何不符合西方的期许,是很笨拙的。”(同上引﹒P88)对“符合西方的期许”的追逐的批评,来自于一位定居西方社会的华裔学者在谈论治学方法的中西分歧之际,试问,这对于同样面临着同样问题的中国艺术界是不是也有一种参照价值?在这里,我还想引用黄仁宇在介绍李约瑟思想时的一句话,他写道:“他一直认为,在有机会听取其他民族的意见前,不应将传统西方标准视为最终标杆。”(同上引﹒P311)这位西方二十世纪重要思想家之一的冷静而包容的观点是不是对于我们梳理艺术发展的未来理路也有所帮助? 
    庞朴指出:“我们必须仔细区别开哪些是纯西方的,哪些是现代的而发生在西方的。”(《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P23﹒中国和平出版社)可见,“现代的”不只发生在西方。就目前而言,发生在西方的“现代的”东西可能很多,但这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全部,也不是全球现代文明的唯一模式,如果毫不加区分就认同这种良莠并存的西方现代的文化,并努力与之接轨,以为这就是“现代化”或“国际化”,某种程度上正是对“现代化”的误会,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化”的一种误会,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化”的一种伤害。因为我们这样做正如李约瑟所批评的是“将传统西方标准视为最终标杆”的一种表现。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同样作为人类文化的历史资源的中华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宝贵的价值存在?这种存在真的必须如躲避瘟疫一样弃之如敝履、弃之而后快吗?在知识信息化、能源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文化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究竟对现代文明建设还有什么良性作用?在下以为,中国文化传统资源同样是良莠并存的,其精华部份还远远没有得到合理性的解释并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内容并没有真正地介绍给世界,其独到的智慧魅力与深邃而自成体系的思想光芒很大程度上很长时间以来被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人忽略了、淡忘了、轻视了。


  共分: 1  2  3  4  5  6  7  8  9  页  
首页   已是第一页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栗宪庭:中国艺术市场解决方案
  精彩推荐
梅墨生: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几点阐释
栗宪庭:中国艺术市场解决方案
重新认识现代主义
在“理论”的注视下
>>浏览全部0条评论
主题:
验证码:
 
内容:
您的IP:44.215.110.142,请注意文明用词

人人艺术网公众号 人人交易平台公众号
欢迎个人和企业入驻人人艺术网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二维码,扫一扫,更多精彩!

 编辑团队  教育团队  人人书画网 http://www.renrensh.com 客服:010-51656981 人人微信:renrenshcom  QQ:126383188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955 京ICP备18029743号-1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4-2020    QQ群:174248777、11088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