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简介
历史渊源
《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
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一个重要要素。
小雪之名,因“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

气象变化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节气中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反映气温与降水量。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
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实际上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如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

传统二十四节气·小雪
1. 虹藏不见: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而不再下雨,因此雨虹不再生成,人们也就看不见它了。
2.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
3. 闭塞而成冬:此时,天地变而各正其位,不交则不通,不通则闭塞,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

传统二十四节气·小雪
叁
小雪·传统习俗
俗语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小雪节气的习俗包括腌咸菜、品尝糍粑、晒鱼干、吃刨汤、酿小雪酒等。小雪腌菜,主要是北方腌雪里蕻,渍酸菜。在南方某些地方,在小雪前后还有吃糍粑的习俗。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时节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小雪习俗·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小雪习俗·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

小雪习俗·吃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小雪习俗·酿小雪酒
酿小雪酒是在小雪后,用新粮食酿酒,所谓“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小雪习俗·储存蔬菜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

传统二十四节气·小雪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PC证B2-20192229号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