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勇也有很多种,就这就是做人的境界,真正能做到心如止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有几人呢?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苏轼《上梅直讲书》
人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也不能白白地安于贫贱的处境。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
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粟。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宋·苏轼《策别第十》
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
得到有才能的人的方法,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责求事实。这几句用于说明得人在于知人,知人在于考核事实。

▲ 苏轼《寒食帖》局部

▲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苏轼《邂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一个人,可是,他的字没有王羲之的随意,颜真卿的工整,张旭的洒脱。乍一看,他写的字怎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石压蛤蟆体!

▲ 苏轼《宝月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其实,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精彩正在于此。

▲ 苏轼《致季常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苏轼《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 行书

▲ 渡海帖局部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